味全的皮,頂新的骨
味全,這個食品業的金字招牌,在過去七十年代仍以傳統產業為基礎的經濟,曾有「北味全、南統一」的稱號,就如同「北喬峰、南慕容」一般勢均力敵。然而,眾所周知的,味全的黃家兄弟不合,加上經營方向錯誤,導致味全企業拱手讓人。魏家兄弟從中部賣油發跡,經營的頂新集團,在大陸創出康師傅泡麵品牌,挾此旋風,收購了味全。帳面上,味全和頂新是兩個不同的公司,但味全的骨子裏就是頂新。
我十歲那年,父親給我一臺很大的收音機,從此開始我的棒球迷人生。還記得那年嘉義朴子少棒隊的在遠東區少棒賽艱辛的擊敗日韓宿敵,卻以零比六兵敗威廉波特,那年也是第一次三級棒賽隊沒有奪冠的一年,媒體大加撻伐,檢討聲四起。然而那一年也是中華成棒在國際舞臺打響名號的時代,趙士強以三冠王之姿在世界杯錦標賽確立臺灣的地位,後有亞洲杯郭泰源的一日17局完封日韓,最後,趙士強以再強全壘打得以進軍1984洛杉磯奧運。在趙士強之後有亞洲巨砲呂明賜,在臺北市立棒球場的新舊全壘打王大賽,相信老球迷仍記憶猶新。而這兩位全壘打王或許在國外的職棒生涯都走得不順遂,但業餘時代都是味全培養出來的,味全長期支持棒運是有目共賭的。小時候曾收集一本有關味全隊厚厚的剪報,可惜,竟沒收藏好。
已故前味全龍隊總教練徐生明老師曾說:「來了魏家才知道黃家的好」,一語道盡身為職棒選手的無奈。選手要的是舞臺和收入,老闆是誰,有時不是那麼重要。職棒草創之初,不管是謝長亨、呂明賜想加入味全,都掀起波瀾,而陳義信也以洋將特考的方式進入兄弟,謝、陳都為所屬球隊建立霸業;至今,郭泓志加入統一的方式,也是不清不楚。顯見廿幾年過去了,臺灣的職棒制度,仍因「人」涉事。今年底勢必有更多的選手歸國,如何讓球迷心服口服,絕對是球團老闆們要正視的課題。
這些「人」,或許手段讓人爭議,時過競遷,身為味全龍的球迷,球隊不在了,過往對味全不利的手段,我們也不計較了,但為了棒球的發展,兄弟、統一咬著牙也撐了廿四年,這精神是要肯定的。14年前,味全龍被頂新集團解散了。14年後,味全還在,味全龍迷也還在,但我這個味全龍球迷,從此不買味全的產品,這是身為球迷最後的抵抗。頂新集團的老闆在假油事件後,只敢用錄影的方式,向國人道歉,一點面對公眾的勇氣也沒有。以前說別人打假球,現在自己賣假油,仍振振有詞的說自己是老實人。當年,頂新集團已摧毀味全龍,未來,請不要染指兄弟象。味全的皮,頂新的骨,請拿出良心,否則照妖鏡早晚讓你顯形。
寫於2013年11月5日10時25分,時味全財團尚未道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